巴西网站Globo发表文章《“中国牛”是如何变成创新元素的》,主要内容及优顶特研究院解读如下:
【Globo原文】 在巴西肉牛行业,有个概念变得为人所知:“中国牛”。这也是巴西养牛业的创新之一。出现这一概念的背景是:巴西肉牛农场主必须适应市场,特别是占巴西牛肉出口 60% 以上的中国市场。
中国要求巴西输华牛肉必须来自年龄小于 30 个月、最多只有四颗门牙且没有口蹄疫、布鲁氏菌病和疯牛病等疾病的牛。中国的这一系列要求,使得巴西肉牛行业产生了“中国牛”这个名字。
【优顶特研究院解读】30月龄以下、无相关动物疫病等等这些要求是巴西牛肉向中国出口的一系列前提条件中的几条。这些前提条件由中国巴西两国官方以协议的方式确定,每一家巴西牛肉企业、每一批输华牛肉、每一头输华肉牛,都必须完全符合议定书中的所有要求。有关要求可参阅《一文了解进口巴西牛肉》。
【Globo原文】 为了在“中国牛”(30月龄以下,因此生产周期较短)的供应中具有竞争力,养牛者需要对整个生产体系进行投资,比如增加饲养场数量、扩大繁育投入。这种按照中国市场打造的生产模式,使动物能够以更短的月龄获得更多的体重。同时“中国牛”也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好处:牛群生长时间更短,因而向大气中排放的甲烷更少。
【优顶特研究院解读】其实,南美牛肉主产国针对欧盟、美国、日本等高端市场,也有各自的标准——如阿根廷对欧盟和英国出口的“希尔顿牛肉”,是冰鲜去骨的高品质牛部位肉,每年仅3万吨。
如今,“中国牛”这一概念的提出,一方面体现了巴西牛肉行业对中国市场和中国质量卫生要求的重视,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在全球贸易和供应链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实际上,如果到巴西或者其他国家的向中国出口牛肉(或其他肉类)的工厂参观,会看到这些工厂会指定专门区域存放出口中国的产品(“Export to China”),有的还会在醒目位置张贴中国国旗——这其实也是中国官方的要求,是“规定动作”;但中国朋友在国外的工厂看到这些,在感到放心的同时,还会感到亲切。
【Globo原文】 生产“中国牛”不只是控制牛群的月龄。想要向中国销售牛肉,农场需要采用包括可持续牧场管理和精细营养配方等技术。此外,不只是为了出口,“中国牛”最终也提高了巴西本国餐桌上供应的牛排的质量。
【优顶特研究院解读】巴西作为世界牛肉最重要的主产国,向全球各主要市场都有出口,其市场还包括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巴西农场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要求,要提升管理和技术——这也说明中国的进口标准高于巴西本国的标准,并且至少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
【Globo原文】 对于巴西出口商来说,向中国市场出口牛肉,不仅仅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牛肉进口国;还因为中国人愿意为符合其质量标准的产品(比如遵守严格的可追溯性标准)出价更高。
根据中国研究机构和Getulio Vargas 基金会 (FGV)最近的研究,如果出口商能确保牛群饲养区域没有毁林行为,那么销往中国市场的牛肉价格能比目前溢价 22.5%。
来自中国的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项目负责人任鹏表示,巴西和中国将深化双边磋商,开展跨境牛肉追溯合作试点。据他介绍,预计最早将在 2025 年首批可追溯的“零非法毁林”牛肉进入中国市场。“目前,我们正在协调各方共同推进试点”,任鹏在 10 月份告诉 Valor。
【优顶特研究院解读】近年来,中国牛肉市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演变——包括需求数量的增长、品质要求的提升、产品结构的变化等等。而可持续也已经并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可以预见:将来中国消费者也将不断提升这方面的意识。
另外,在国产牛肉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无论进口牛肉还是国产牛肉,除了安全、品质以外,绿色、可持续也将成为消费者“用嘴投票”的重要砝码。换言之,对于真正绿色可持续、真正承载社会责任的产品,消费者(至少是部分消费者)是愿意多花一点钱的。
部分来源:巴西网站Globo、优顶特研究院